网络术语

网络术语

此条目已被提出存废讨论。请前往此处就该条目是否应该被删除进行讨论。?请参考删除指导以获取更多资料。删除页面 · 移除模板

此条目没有列出任何参考或来源。 (2025年7月26日)维基百科所有的内容都应该可供查证。请协助补充可靠来源以改善这篇条目。无法查证的内容可能会因为异议提出而被移除。

网络术语(英语:Internet Slang),是指在互联网上发展并广泛使用的词汇、缩写、表情符号、梗语、拼音变体等非正式语言形式。这些术语多在社群媒体、即时通讯、论坛、线上游戏等网络环境中产生,具有快速传播、创新性强、地域与文化色彩浓厚的特征。

特点[编辑]

网络术语通常具有以下特点:

高效率:使用缩写或简化语言以加快沟通速度,例如“LOL”(laugh out loud)、“BRB”(be right back)。

创新性:创造出新的字词或用法,例如“打卡”、“佛系”、“内卷”。

趣味性:许多术语源自网络迷因、流行文化或恶搞行为,增加趣味与娱乐效果。

群体认同:网络术语常与特定社群或次文化相关,使用者透过术语建立群体认同。

常见类型[编辑]

缩写词:如“TMI”(too much information)、“AFK”(away from keyboard)、“IDK”(I don’t know)。

中文拼音词:如“GG”(game over)、“NB”(牛逼)、“XSWL”(笑死我了)。

表情与颜文字:如“XD”、“QAQ”、“(╯°□°)╯︵ ┻━┻”。

热门话题词:如“打工人”、“柠檬精”、“社恐”、“躺平”。

模因化词语:如“你有freestyle吗”、“只有神知道”、“小白”。

地域差异[编辑]

不同地区的网络术语表达形式有所差异:

中国大陆:使用大量拼音缩写、恶搞用语与影视作品用语,如“yyds”、“懂的都懂”。

台湾:常混用英语、日语与中文,例如“der”、“爆气”、“神人”。

香港:受粤语影响,如“胶”、“屈机”、“冇Feel”。

英文地区:以Reddit、Twitter、Discord等平台为主,常见词如“based”、“cringe”、“simp”。

批评与争议[编辑]

部分学者与语文教育者认为,过度使用网络术语可能影响正规语言能力与书写品质,特别是在青少年族群中。然而,也有观点指出网络术语展现了语言的活力与变化能力,反映文化与世代特征。

与语言演变的关系[编辑]

语言学者普遍认为,网络术语的出现与语言演变密切相关,部分词汇已被吸收进大众传媒与日常语言中,甚至纳入辞典或成为语言研究对象。

相关条目[编辑]

互联网

流行语

迷因文化

网络文化

电脑术语

青少年语言

外部链接[编辑]

相关推荐

SCI论文检索及论文的主要的获取方式
365正规网站是多少

SCI论文检索及论文的主要的获取方式

📅 06-28 👁️ 2029
【金城江区酒店预订】金城江区酒店价格查询,金城江区酒店网上预订
Excel 文件格式终极指南:扩展名和用途
365正规网站是多少

Excel 文件格式终极指南:扩展名和用途

📅 07-28 👁️ 33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