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用鐧的大將,想必大將能羅列出一堆,尤其是《隋唐演義》中的秦瓊秦叔寶和尉遲恭尉遲敬德,作為中國的兩大門神,他們手持雙鐧的形象怕是已經深入人心。然而……在正史上,不管是秦瓊還是尉遲恭,都不是用鐧的,而是用的馬槊(尉遲恭還擅長奪槊),原因不是倆人不會使,而是唐朝壓根沒有這種武器。不過是文獻記錄還是藝術繪畫、陶塑,到唐末之前都沒有鞭鐧出現的證明,一直到唐末五代初期,鞭才第一次出現在文獻記載上。而從鞭演化出來鐧,則要出現的更晚。
正史上第一個善用鐵鞭的武將是五代後晉大將安重榮,在當時,他被人稱為「鐵鞭郎君」。和鞭不同,鞭分節,而鐧是一體的。根據《武經總要》的記錄,鐧為長條形,四棱無刃,上小下大,無定式,使用起來非常靈活,步騎皆可用,是專門用來破甲的打擊兵器。與傳統的印象不同,不管是鞭鐧錘斧,實戰都沒有一次用倆的,因為太沉,一個能用好就不錯了。但是在後來的民間武術中,雙鐧的運用要遠多於單鐧。在用法上,鐧講究上磨、下掃、中截、直劈、側撩、絞壓等二十四法。
說到真正慣用鐵鐧的武將,宋朝倒是有很多。《宋史·王繼勛傳》記載,王繼勛善用鐵鞭、鐵鐧、鐵槊,故而被稱為「王三鐵」。北宋名將呼延贊,也是慣用鐵鞭鐧。大英雄狄青,更是在和西夏軍交手時「單持鐵鐧出斗,取其首及馬」。另有大將張玉,在軍中稱號「張鐵鐧」。宋夏好水川大戰中,宋將任福「揮四刃鐵鐧,挺身決鬥,槍中左頰,絕其喉而死」。
除了宋將,同時期西夏大遼金國也有慣於用鐧的大將。宋史記載,宋將劉平就是在和手持鐵鐧的夏將對決時被俘。《金史》記載,金國大將烏延查刺在和契丹人在信州作戰時,手持雙鐧步戰數人,在當時被稱為「鐵鐧萬戶」。
一直到明清時期,鐵鐧都有使用,但是隨著火器技術的進步,甲胄開始范輕化,這種專為破甲而生的武器,也就淪為了禮器。
最熟悉的肯定是唐代開國元勛門神秦瓊秦叔寶了,他用的是一對瓦面金鐧,絕招就是「殺手鐧」,與羅成的「回馬槍」都是出名的厲害。
從討世充、建德、黑闥三盜,未嘗不身先鋒鏖陣,前無堅對。進封翼國公。每敵有驍將銳士震耀出入以誇眾者,秦王輒命叔寶往取之,躍馬挺槍刺於萬眾中,這就是拿鐧的秦瓊。
另一位唐代猛將也是門神尉遲恭更是奪槊斬將、萬眾無當,表現穩穩在其之上。
尉遲恭除了在玄武門之變,先殺李元吉,再抓捕李淵逼其讓位,對李世民登上皇位居功至偉,他的戰陣表現更是神乎其神。
如攻打王世充時,尉遲恭和李世民兩人去觀察敵情,王世充發動了步騎數萬人來圍攻,其驍將單雄信率軍直指李世民,尉遲恭躍馬橫刺,將單雄信挑落馬下,救李世民於萬軍中,凱旋而歸。
如攻打竇建德時,見敵將所乘良馬是隋煬帝御馬,李世民令尉遲恭去奪取。尉遲恭僅帶兩騎從人,直入敵陣,將敵將連馬帶人一起擒回,十萬敵軍概莫能當。所以後世說「雙鐧打出唐天下,單鞭撐起李江山」
也正是因為倆人的勇猛,秦瓊與尉遲恭都成家喻戶曉的門神,傳聞李世民玄武門之變殺兄殺弟,又殺死十個侄子,因為心中有愧,夜間常做噩夢,便讓尉遲恭和秦瓊這兩大猛人宿衛在自己寢殿旁,各路冤魂從此不敢來侵,流傳到後世,他們二人便成為老百姓看家護院的門神了。
比較著名的,例如:隋末唐初名將---秦瓊(秦叔寶)的兵器就是:雙鐧。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