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出你的投资失败案例故事之一,讲的是福建某知名户外用品公司,由盛及衰最后创始人失联跑路,致使公司破产清算。系列第二个故事讲的是当年沪上某互联网垂直电商整合线上线下婚庆资源,快速融资两轮,甚至差点去申报战略新兴板。创始人不幸去世后,公司从此风雨飘摇,最后低价被收购。
就在我准备这个系列第三个故事的时候,4月28日汉理投资的贵州三力制药成功登陆上交所主板,4月27日汉理投资的深圳联赢激光科创板上市注册获批,上周汉理投资的凌志软件完成科创板上市网上申购。更多的投资“喜讯”给了汉理团队更多“底气”与信心来“说出我们的投资失败案例”。 下面第三个故事是发生在东北辽宁省,当年投资过了“山海关”。
0 1
当年东北有机农业领头羊,汉理一、二号基金跟随知名创投基金投资
汉理一号基金“汉理前景”是2010年成立,当时创业板刚刚在深交所开闸,巨大的创富效应迅速蔓延,当时“走遍神州大地,到处VC、PE”,汉理之前2003年创立,早年一直在新型投行(FA)这个细分赛道耕耘。
当年曾经是新型投行的Big Four(“四大”投行),除了汉理以外还有华兴(2005)、汉能(2003)和易凯资本(2000)。到了2010年我们就再也坐不住了,决定开始转型致力于VC的投资,所以在2010年募集了第一支基金叫“汉理前景”,后来和软银孙正义的“软银远景”英文上都是叫做“Vision Fund”。当然,软银的Vision Fund规模是我们的几千倍,我们只有区区的1.5亿元人民币,他是一千亿美金。我们当时的愿景就是要用VC的方法去投资中国未来的新经济、朝阳行业和优秀的团队。有关汉理一号基金“汉理前景”的投资与表现,我的同事有专门分析研究。九年期DPI接近2.0,内部投资收益率(IRR)在18%左右,表现尚可(后面基金表现会越来越好)。
到了2012年一号基金基本上投资结束,我们迅速募集了二号基金,叫“汉理前隆”,2012年是龙年。到了2014年底及2015年初,我们募集设立了三号基金“汉理前骏”,2014年是中国的马年。汉理的四号基金是在2015年的六月份成立,2015年是中国的羊年,所以四号基金又叫“汉理前泰”。
话说回来,在2011年,我们通过介绍认识了东北的一家民营企业,从事有机杂粮的生产与销售,公司在辽宁建平县处于辽西平原。据说辽西平原坡度较好,十年九旱比较适合有机杂粮的种植,这家民营企业拥有26万亩的有机杂粮田地,其产量已经成为当时全国民营有机杂粮的第一梯队。
公司的创始人贾总是一位七零后女性创业者,她曾经获得过当地“三八红旗手”、当地“十大杰出青年”等荣誉称号,也曾经是当地副县长。
这个项目当时我们联合了B资本,这是一家在农业与食品等领域的投资业绩显赫的PE基金,他们通过较详细的尽调拟投资近亿元人民币,我们一号和二号基金拟跟投共1000万元。
我今天把当年的投资建议书又好好的读了一遍,这个项目的参与者有Andrew 、Zelia、 Alan 、Parker和Joe,现在除了Andrew(董事长)以外其他的小伙伴都已离开汉理。当时的尽调不能说不全面和周到,有北京会计事务所的审计报告,有较详尽的业务尽调报告等等。我也亲自去过辽宁建平去实地跑了一趟,也和创始人贾总有所接触。记得第一次去公司那里,创始人开完会在她的家里面招待我们,她的家里也是她的主要办公场所之一,因为她上有老母亲,还有她为了献爱心在家里面抚养了几个孤寡老人,所以她平时除了去公司以外,很多时间在家里面办公。我当时觉得这位女性创业者工作上很有拼劲闯劲,也非常有爱心。那天晚上我们投资人尽调团队和她团队的几个核心骨干一起吃饭,董事长拿起搪瓷杯就往里面倒白酒,非常豪爽地跟我们频频举杯,表示三年内一定去IPO的坚定决心。贾总的热情与豪爽当时感染了投资人,后来她似乎变了一个人,对投资人冷漠无视。
创始人贾总是农村出来的,为了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和眼界,她特地去北大光华管理学院读了EMBA,之前公司也有A轮的融资,也引进了两三个机构投资人,我们这次是B轮,有知名的VC领投,汉理跟投,瞄准两年左右去资本市场IPO。按照投资协议约定,公司有业绩对赌的要求,公司承诺在2012和2013年分别做到6300万和8000万元的净利润水平。
我们当时判断,有机农业的确是一个不错的好方向,也是消费升级的一个趋势,人们从吃得饱(大米为主)慢慢的会变为吃得好和吃得健康,所以有机杂粮会越来越普及。我们去了解日本、韩国有机杂粮的消费还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所以我们觉得有机杂粮是一个不错的赛道。我们在2013年春节前后共同注资近亿元,投资了东北这家民营有机农业食品公司。
0 2
业绩变脸,之后董事长索性“蒸发”失联
我感觉我们在投资尽调的时候,董事长十分的热情,也体现出超强的拼劲,投资完成以后,毕竟距离是个问题,我们基本上是每年开一次股东会,2014年、2015年,这两次股东会公司当年的业绩都没有达到计划,业绩下滑也比较严重。在这期间,公司还据说有一次重大的重组,董事长把她的两个关联公司又装进了我们的投资主体,然后从中又拿走了几千万元。后来又发现农业公司最大的问题就是它的存货,秋后收割的杂粮都堆放在仓库里,本来公司仓库里有2亿多元的存货。后来不知什么情况说2亿多元的有机杂粮“不翼而飞”了,既没有销售出去被确认收入,也不知存货的去向。
记得2016年年初在北京开过一次股东大会,公司决定既然上不了市,就决定去挂牌新三板,但是那个时候的业绩已经是一落千丈,在那次股东会上公司的董事长一直不讲话,她的董秘则气势汹汹,跟股东完全是一副吵架的样子,后来不久董秘也离开了。到了2016年,公司员工基本上都已被遣散回家,只有董事长一人联系无果,微信不回,电话不接,据说A轮的股东已经在跟她打官司,在杭州赢了官司,但是难以执行。B轮的领投方也开始对公司、对创始人甚至对当年的第三方审计服务商提起诉讼。但是投资人即便拿回一纸判决书,赢在纸面上,真金白银的血汗钱却是血本无归。
03
反思与小结
我本人和汉理对东北人没有任何的敌意,但是这个案例是我们基金投资东北的第一个、可能也是最后一个案例。VC/PE行业都有这样一句顺口溜,叫“投资不过山海关”,我一直在想,为什么这个行业里面大家都提醒不要去东北做投资呢?我所碰到的这个失败案例,在东北究竟是个案,还是带有一定普遍性?这种投资的“地域歧视”究竟是谁造成的? 该如何纠正与克服?
结合本案例,我想还有三点其它反思:
一、农业适合VC去投资吗?
我感觉农业是靠天吃饭周期性波动挺大的一个行业,之前对这个行业不够了解,总觉得有机农业是一个朝阳行业,消费升级,人们从吃得饱到吃得好,对有机农业产品的需求会不断增加。这个固然没错,但是有机农业还毕竟是家农业公司。
凡是农业公司,它的商业模式就决定了它在上游种植生产,在中游加工和下游销售很多环节合规性都有不少潜在的漏洞,包括我刚才讲的这家有机农业公司,它的存货包括收割下来的粮食、它的销售,当时很大一部分是通过现金。现在来看,比较粗放的管理经营方式是让图谋不轨的人有打擦边球的余地,而且在上市过程中也会留下很大的潜在瑕疵。
在中国资本市场上,之前就有獐子岛养的扇贝不翼而飞的奇葩故事,这就是典型的农业和种植业公司的问题。
二、诚信缺失
我们说诚信是企业家、创业者的立足之本。在这个案例上,创始人董事长贾总的诚信的的确确是一个大问题,而且她之前所表现出来的热情和干劲,与我们投资之后的冷淡冷漠和无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投资界我们常说投资最终是对人性的洞察,而人性里面善良、诚信、忠诚、感恩这些都是“人之初,性本善”的东西,后来都严重缺失或荡然无存。
三、距离是个问题?
我觉得在硅谷VC有句话叫做“投资不超过60英里的半径”。讲的是因为VC投的是较早期的项目,和创业者要保持相当近距离,争取在一个小时左右,需要的时候就能赶到创业者的身边。这个项目是在东北,从上海到东北锦州,其实坐飞机旅行也不过近三个小时,但是毕竟路途较遥远。我觉得VC投资就应该投眼皮底下的,或者是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的项目,像辽宁建平五六线城市的项目,距离和交流都会产生隔阂。
创业投资面对巨大升值创富潜力(典型的是软银投资阿里巴巴A轮),也会面临很大“不确定性”,包括市场竞争、技术与产品、商业模式等,而最大的不确定性就是“创始人”自己。本系列的前三个案例里面的“创始人”,要么主动跑路、要么不幸离世、要么“忽悠”投资人,也算是汉理(作为投资人)够“倒霉”,付了不少“学费”。
“汉理前景”(一号)和“汉理前隆”(二号)幸好投资了一批优秀新经济公司,后来陆续在国内外资本市场上市IPO,如宝尊电商(纳斯达克)、一嗨租车(纽交所)、吉祥航空(主板)、神雾(并购)、卷皮网(并购),以及丽人丽妆、建工环境等,给一、二号基金投资人带来较好的回报。在回顾与反思我们投资失败案例的同时,对于给基金带来良好回报(甚至一年赚八倍)的创业者,我们心怀感激,对于那些投资汉理基金的LP,我们心存感恩。做VC从外表上看来很NB“光鲜”,其实在大量失败案例上VC不仅付了“学费”,还耗费了大量时间与精力去化解、去前行。
【后记:B轮领投方合伙人的反思】
我个人总结核心还是人的问题。从行业上来说,农业行业长板和短板都比较清楚,优势是刚需行业,人口基数决定是个大行业,水大鱼大,上市公司中有不少优秀代表如双汇、牧原、新希望、温氏等,但是短板也是明显,比如容易财务造假、合规性差、成长周期长、市场波动大等,但是我认为农业领域最大的问题是人才匮乏。
造成这个问题的宏观背景主要是我们国家过去四十年主要在一个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国家政策一直偏向于农业反哺工业,农业产业中的很多关键要素并没有市场化,从事农业产业人员整体素质偏低,人才匮乏,优秀的人才都去了地产领域、工业领域和信息技术领域,因为在农业领域又苦又累收入还低,自然吸引不了人才,从而这么大一个行业,并没有出现优秀团队、优秀企业层出不穷的局面,在这个人才匮乏的行业,这个项目自然也难以摆脱这个时代背景的限定,从董事长到管理层,无论从公司战略、团队执行力、甚至现代企业理念等等差的不是一点半点,并且企业领导人小农意识显著,对投资人根本没有合作、共赢、责任、诚信意识,甚至当成所谓老旧资本家一样的对立面,在一个现代企业发展的时代真是有点不可思议。
这个案例反映了中国农业产业的很大一部分群体企业现状,也是目前很多农业企业的典型极端代表,这也是很多投资机构都慢慢撤离这个战场的根本原因,但是我对这个产业未来充满信心,因为这几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增长速率趋向平稳,人均GDP迈入万元门槛,消费升级时代开启,人才的溢出效应必将向农业板块输出,相信会有一些优秀的创业者投身到这个产业,未来可能还会出现一批新时代的双汇、牧原等,毕竟水大鱼大,需求还是很刚性的。
(文中均用化名)